在现代农业迈向智能化、精准化的进程中,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土壤水分,即“墒情”,是决定作物生长、灌溉决策和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参数。传统的土壤湿度观测依赖人工取样,耗时费力且数据滞后。为实现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实时、连续、精准监测,
土壤墒情综合监测站应运而生。
一、什么是土壤墒情综合监测站?
是一种集土壤水分、温度、电导率等多参数自动采集、传输、存储与分析于一体的智能化监测系统。它通过在农田、林地、草地、果园等区域布设传感器网络,实时获取不同深度土层的水分含量变化,结合气象数据(如降雨、蒸发、气温、湿度、风速等),全面评估土壤的干湿状况与作物需水动态。
该系统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管理、旱情预警、水资源调度、生态保护、科研实验等领域,是实现“以水定产”“精准灌溉”的关键技术装备,也是智慧农业、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二、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
一个完整的土壤墒情综合监测站通常由以下几个核心模块构成:
土壤传感器阵列
土壤水分传感器:采用频域反射(FDR)或时域反射(TDR)技术,测量土壤介电常数,进而换算出体积含水量。
土壤温度传感器:监测不同深度土壤温度,影响种子萌发、根系活动和微生物代谢。
土壤电导率(EC)传感器:评估土壤盐分状况,防止盐渍化对作物的伤害。
气象环境监测单元
配备雨量计、空气温湿度传感器、风速风向仪、光照强度计、蒸发量计等,用于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(ET₀),为灌溉模型提供输入参数。
数据采集与控制终端
负责定时采集各传感器数据,进行初步处理、存储,并通过通信模块上传至云端平台。具备低功耗设计,支持太阳能供电。
通信与传输系统
支持4G/5G、NB-IoT、LoRa、Wi-Fi等多种通信方式,确保在偏远农田也能实现稳定数据传输。
供电系统
通常采用“太阳能板+蓄电池”组合,实现全天候独立供电,适应野外长期运行需求。
云平台与应用软件
数据上传至云端后,用户可通过Web端或手机APP实时查看墒情曲线、生成报表、设置报警阈值(如土壤过干或过湿),并获取灌溉建议。
三、核心技术优势
多层监测,精准掌握根区水分
传统单层监测难以反映作物根系吸水动态。墒情站通过多深度传感器布设,可清晰呈现水分入渗、蒸发、耗水全过程,判断灌溉是否到位、是否存在深层渗漏。
实时连续,数据驱动决策
监测频率可达每10分钟一次,远超人工观测,能够捕捉降雨后水分变化、灌溉响应等关键过程,为动态调整灌溉计划提供依据。
节水增效,助力可持续农业
基于实际墒情数据进行灌溉,避免“凭经验”或“定时定量”的粗放模式,可节水20%-40%,降低能源与化肥流失,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。
远程管理,降低运维成本
无需人工现场读数,管理人员可远程监控多个站点,特别适合大型农场、灌区或生态保护区的规模化管理。
四、应用场景
大田作物灌溉管理
在小麦、玉米、水稻等主粮产区,布设墒情站可优化灌溉周期,提高产量与品质。
果园与设施农业
果树根系深,需水周期长。通过监测深层土壤水分,可避免频繁灌溉导致的根系上浮。在温室大棚中,结合空气湿度调控,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。
旱区生态恢复
在荒漠化治理、退耕还林等项目中,墒情数据可评估植被恢复效果,指导补水时机,提高成活率。
科研与气象服务
为农业气象站、水文模型、气候研究提供高质量实测数据,支持干旱指数计算、作物生长模型构建。
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,推广土壤墒情监测技术,不仅是提升农业效益的需要,更是保障国家水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战略选择。未来,随着更多“地下雷达”的布设,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加智慧、高效、可持续的农业新时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