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传统农业病虫害监测中,人工夜间值守、手动诱捕与识别不仅效率低下,还容易因漏检或误判错过最佳防治时机。智能虫情监测灯通过自动化技术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,打造了一套“诱捕-杀虫-处理-识别-传输”的全自动工作流程,成为现代农田的“智慧虫情管家”。

一、自动工作模式的核心逻辑:基于环境条件的智能启停
智能虫情监测灯的自动工作模式以环境参数为触发条件,通过光控、雨控、时控等多模块协同,精准匹配害虫活动规律。当环境光照强度低于设定阈值(通常模拟夜间环境)、无雨雪干扰且处于预设工作时间段时,设备自动启动运行;反之,若遇强光、降雨或超出设定时段,则立即暂停工作,进入待机状态。这种“环境适配型”设计,既避免了无效能耗,又确保了仅在害虫高发时段精准作业。
二、全流程自动化作业:从诱虫到数据上传的无缝衔接
一旦满足启动条件,设备随即进入标准化作业流程:
1.精准诱捕:通过特定波长的诱虫光源与声波发生器(部分型号支持),模拟害虫天敌信号或同类求偶信息,吸引目标害虫靠近。
2.高效杀虫:害虫被诱导进入百叶窗后,撞击高透玻璃材质的撞击板(符合国标设计),随后落入杀虫仓。杀虫仓通过高温或物理撞击等方式瞬间灭虫,致死率超98%。
3.虫体处理与分散:死亡虫体经杀虫挡板翻转落入烘干仓,经高温烘干(虫体完整率≥95%)后,由烘干挡板引导至震动板。震动板通过高频振动将堆积的虫体均匀平铺于传送带上,避免虫体重叠影响后续识别。
4.高清识别与数据上传:平铺的虫体被传送至高清摄像头下方,摄像头定时拍照并上传图像至云端平台。平台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分析虫体种类(如稻飞虱、蚜虫等)、统计数量,生成包含时间、地点、虫种分布的虫情报表。
5.环境联动与自我维护:设备内置雨雪传感器与排水系统,雨天自动分离雨虫并排出积水;同时支持自动清洁功能,定期清理残留虫体与杂质,防止堵塞。若检测到供电异常、识别模块故障等问题,系统即时推送预警信息至管理端。
三、无人值守的优势:降本增效的现代农业解决方案
自动工作模式摆脱了对人工的依赖——无需夜间值守、无需手动记录数据,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端即可实时查看虫情动态,远程调整工作参数。这种模式尤其适合大规模农田、偏远产区或测报人员不足的场景,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,同时提升了虫情监测的实时性与准确性,为精准防控病虫害提供了科学支撑。
智能虫情监测灯的自动工作模式,以“环境感知-智能执行-数据赋能”的闭环逻辑,重新定义了农业害虫监测的效率与精度,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石。